陸續有讀者跟我反應說:

無法閱讀太長的文章。

嗯,聽到之後,"覺得被愛"

因為這樣就可以寫短一點了

(不是藉口唷,是顧及大家的需求,哈哈)視狀況隨時調整囉。

--------------------


上一篇

<認知>就是『決定』之孩子的成長不能等(1)

那個1y5m的男孩我還沒聊完,這篇繼續。

 

根據主訴我就跟媽媽進行了訪談,

一問之下發現孩子在前七個月是由外婆帶,

後面七個月是保母帶,

媽媽正式全職帶他是從三個月前左右開始,

然後就發現孩子越來越失控。

 

 

外婆跟保母的照顧風格就是:以生理需求為主,

解決吃喝拉撒睡的問題之後有時跟孩子玩一下,或是放在那邊,

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就開電視(巧X智之類的)給他看,

反正乖乖地不要吵就好。

保母有時候因為要讓孩子安靜,

就會餵食一些高糖高色素的食物,

像是(最近被爆料的統二)布丁給孩子吃,

吃了之後就會乖巧安靜(聽起來好恐怖)

 

然後爸媽就是下班後才跟孩子相處,也沒什麼跟小朋友玩,

因為自己下班已經夠累了,小孩乖巧不吵就謝天謝地,

遇到小孩亂跑、爬上爬下、拿不該拿的東西時,

爸爸就是發出凶狠的聲音及表情遏止,媽媽則是遙控阻止,

跟小孩說不可以喔,一直講,然後還倒數3。2。1!!!!!

或是"再給你一次機會"這種方式跟孩子互動

在孩子做出危險動作時用誇張的聲音及表情制止。

 

 

在打上面這些文字,

突然覺得回到學生時期要打病歷給臨床老師看的時光(發抖)


職業病:

因為有在帶實習治療師,

所以看到上面的敘述就好想問他們的臨床推理是什麼唷XDDDD

其實職能治療師都會根據個案或照顧者的

主訴、訪談及評估做出臨床推理,

推論個案出現問題的原因之後,

定下治療計畫及programs(很嚴謹的)

 

評估之後,

發現小孩子的動作發展其實只有delay一點點(慢不到一個月),

語言方面比較慢,社會心理、人際關係、

注意力比較有問題,認知OK,算是好處理的case~

我就簡述一下結果,有些東西我會跳過,

留下一點東西給需要的人來求診的時候問吧XD

 

 =======

1.孩子的照顧者只有顧好生理需求的部分,

沒有給予足夠動作、語言、社交互動上的刺激

2.看電視不屬於互動

應該好好地跟孩子對話、玩,給予各種感官上的刺激,

讓孩子在這個關鍵的時期可以因著這些刺激讓大腦成長。

 

 

3.人工色素及高糖分會讓孩子容易注意力不佳甚至過動。

(果凍、布丁、飲料、糖果等等)

 

4.爸媽的教養方式需要調整。

(詳細的之後再講XDDDD 反正就先不要跟他們一樣就對了。)

 

 =======

講一個就好,

1y5m的孩子根本還不知道"倒數"跟"機會"的概念,

也不懂你口語的遙控內容,所以就算是叫破喉嚨也是沒有用der..


剩下的未來都會提到,因為其實很多case都差不多。

看電視職能治療鄭明析牧師三十個論攝理教會  

 

我的處理是(因為有些無法以文字描述所以就簡單講),

我給了孩子許多刺激

(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註>),

在安全的狀況下讓他探索治療室,

從他喜歡的部分開始陪他,

之後他還可以跟我玩套圈圈、躲貓貓,

請他幫忙拿什麼撿什麼都超OK,

也沒有攻擊我或是尖叫,而且都在笑。

 

 

其實這樣的案例在治療上都不難

因為孩子正在發展當中,

所以只要外界的刺激改變,他們的腦就會改變,

大人給予什麼他們就會變成什麼。

 

大人常會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釋孩子的行為,比如說:

"喔,他就是比較害羞啦。

他就是運動神經比較不好啦。

他就是這樣的個性啦,講都講不聽。

他就是比較愛動啦,男孩子嘛。"balabala

人的身體、腦和內心取決於如何造就

也取決於如何養成體質

養成體質的人如同改變構造的人。

<鄭明析牧師箴言>

這句話在小孩子身上運用,整個非常明顯。


若對孩子無為而治

說什麼"只要不坐牢就好"這種教養方式,

覺得自己是個民主又open-minded的父母,

到最後,

你的孩子都會有需要你來處理及承擔的問題

這篇居然變這麼冗長!!!(覺得累了)

下次改進。剩下的我未來會說^_<

 

<註>前庭覺、本體覺之後會多說明。(有講跟沒講一樣XDDDD)

arrow
arrow

    OT_Je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