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週三晚上都是充電的時間,

總是能得到一些如寶藏般的靈感來跟職能治療結合分享給大家。

 

契機就是昨晚聽到:

 

做事的時候

無法單憑自己一個人做到。

 <鄭明析牧師箴言>

 

這句話雖然好像大家都能體會,但在我這篇要談到的小兒領域,更顯得重要。

 

 

其實接觸到兒童的專業領域,包羅萬象,

一般來說有

早期療育、幼兒教育、特殊教育、學科教育、藝能教育等。

 

 

先聊我專業的領域(醫療體系)---早期療育(早療)

 

早期療育本身就是一個團隊,詳細一點的會包含:

兒童復健科、小兒神經科、眼科、兒童心智科、骨科、

耳鼻喉科、牙科、遺傳代謝科等;

成員有醫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

臨床心理師、聽力師、牙醫師、社工師等。

 

(早療的評估流程,在此就不多說,上網查都有,

各縣市都有搭配的醫療院所。)

 

想強調的是,

光一個早療團隊就有這麼多專業在其中,

各司其職,一起討論並合作,

盡可能全面性地了解孩子及家長的問題和需求,

然後協助他們。

 

 

醫療體系之外,還有教育體系

 

會來醫療院所做『兒童(早療)評估』情況大致有二:

1. 家長或照顧者覺得孩子有異而帶來。

2. 幼稚園或學校老師覺得無法handle,

建議家長或照顧者帶來給治療師看看。

 

昨晚後續聽到幾句很的:

 

要按照「特質和才幹」去做, 

而且大家都要

合一、教導並接待彼此。

 <鄭明析牧師箴言>

為什麼覺得讚呢?

 

因為我發現有時候醫療體系與教育體系的專業人士,

會由於看見的面向不一樣,

而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介入方式。

在小兒領域當中,

我們共同都會學習到的有:

心理學、社會學、發展學、生理學等,

會隨著未來專業的發展而有不同的比重,

但卻因著這不同的比重再加上本身領域的專業,

常常只看見問題的一隅。。。

(天阿,好久沒有寫這種嚴肅文,好想要來跳tone一下XD)

 

OK,以下是白話文

(但上述的文字還是要認真看,好嗎?不准跳過!

很多人看到專業文就會自動ignore...)

舉個較常見的例子:

 

 

假設一個不專心的小孩,

學校老師看到孩子的表現,會用方法讓他專心,

像是口語提醒、請他站起來、

幫忙老師做事情、常常點他問問題、換位置,etc.

方式用過之後就可能會告訴家長說:

 

"某某某在學校很不專心,我怎樣怎樣做了,但他還是這樣,

爸媽可以在家裡多提醒一下嗎?或是帶去醫院看看。"

 

如果真的到了醫院,

我就要蒐集家人跟老師兩邊的訊息、臨床評估結果等等

來推論和判斷孩子的問題及需要什麼幫助。

 

 

不過,我會講這麼長一大串,就是想要說,

醫療與教育體系有時候無法好好搭配,

可能會認為自己看到的才是真實的孩子

 

然後因為這樣的關係,小孩的問題就無法迅速地被解決。

 

其實只是<特質和才幹>不同,

加上我們是在不同的情境下觀察,

時間長短也有關係,變因太多。

 

 =======

職能治療師的專長是:

設計情境,控制治療室當中的變因,分別找出影響孩子的因子

而且又更會

神經、肌肉、骨骼大腦、動作表現、

在情境中的情緒、社會心理等綜合地評估。

 

像是注意力不集中,就有可能是因為

感覺統合的問題、肌肉張力的問題、

肌耐力的問題、教養問題。

 

 

即便如此,

還是常聽到其他專業,

會很肯定"孩子一定是什麼狀況",

只要怎樣怎樣就好了,不需要幹嘛幹嘛。

 

回到昨晚令人感謝的話語:

 

應該要

彼此觀察、諒解、幫助 

並和睦相處,

才能達成理想世界。

 

arrow
arrow

    OT_Je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