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裡『』的話,類似的問題,

在小兒職能治療裡面真的幾乎每天會被問。

關於正常與否已經在上篇

你正常嗎?你的小孩正常嗎?(1)

稍微講過了,可以複習一下唷^_<

 

 

不過,我這陣子接觸了高密度的"誤診"

(非專業人士自行判斷別人或自己,所下的診斷),

讓我驚嚇不已...

所以,決定用幾個例子來聊聊這個部分。

=====

case 1:

某媽媽來就診時的主訴是小學老師(勿戰XD)在聯絡簿上面寫:

『小孩有ADHD,請家長協助就診。』

然後孩子回家就一直問那是什麼,家長去查了之後就跟小孩說,

小孩就開始心情變不好,而且出現對立行為,

自暴自棄,討厭上學,跟老師嗆聲等等。

case 2:

某家長來找我的時候說:

『我的小孩有強迫症!怎麼辦?我好擔心,以後這樣怎麼辦啦...』

case 3:

某人告訴我,

他的朋友(一個非專業人士)說他有憂鬱症,他也覺得他真的得了。

case 4:

某家長去醫院做了早療評估之後,

得到了一個晴天霹靂,覺得沒有希望,因為孩子是遲緩兒。

==========

大家有感覺到這些事情發生在自己周邊嗎? 

還是有看出什麼端倪嗎?

不等各位了XD 我要直接說。

 

這個情境,讓我想起我的老師告訴我的話:

 

不要稍微確認就下判斷,

100%確認後再判斷吧!

<鄭明析牧師箴言>

 

(1)不論是學校老師、家長本身、或是你的某個友人,

只要他們不是專業人士,如果是,但沒有經過嚴謹的臨床評估,

他們自己『下的診斷』,都是:參考就好

(但也不用置之不理,要去安排就醫確認喔~)

頂多就是講『疑似』

大多人都是看到一些表現的症狀就自己判定疾病了...

其實一個疾病病名要被確定,是需要證據的!

都有嚴格的診斷標準。

例如:9項症狀當中要符合6項以上,

並且長達連續六個月,才能稱為"什麼什麼症"。

所以要是沒有符合這麼多項,

只有符合幾項or持續沒那麼久,也只能說"疑似"。

請大家

不要隨便給別人、給自己扣帽子、冠上病名!拜託!!!

(2)有症狀不代表就有這個病,

而且很多病症的表現症狀可能會一樣,但其實是不同的病。

具個最簡單易懂的例子就是,發燒。

發燒的成因很多,不是發燒就一定是感冒,

就算感冒也不一定會發燒,就算感冒也有很多種。

 

(3)如果去一家醫院,診斷發現是某個病症,

尤其是一般或自己認為比較嚴重的像是:癌症、發展遲緩、自閉症等,

等一下,先不要急著崩潰否認

 

 

至少三家大醫院都這樣說的時候,

再準備大哭一場(誤XD)

應該是冷靜下來,了解狀況,把握時機,積極治療。

-------

人們的腦在『看和聽方面』

轉得很快,

但是在『分析、分辨、確認和判斷』方面卻很

<鄭明析牧師箴言>

 

 

 

真的需要好好地處理並且判斷才行啊,

那我就大概來講一下上述的case們~

case 1:

我覺得學校老師的處理可以再更加細緻、嚴謹一點,

當然這個是個案,但卻不在少數唷!

畢竟這樣貿然地說出一個自己的判斷,對於家長跟孩子都是一個傷害。

case 2:

強迫症這個部分未來可以細談。

但我了解一下之後發現那個孩子是因為有觸覺防禦,

不喜歡赤腳碰到鞋子或地板,

所以一起床就要穿襪子,結果媽媽就覺得他有強迫症。。。。

強迫症的診斷不是這樣,而且小孩是感覺統合的問題@@

幸好她媽媽至少有帶他來就醫,

不然這個孩子怎麼去承擔強迫症這個名字啊!!唉唉

 

case 3:

有憂鬱現象不一定是憂鬱症,

大家的心情多多少少都有起伏,而且診斷標準很嚴謹,

真的太常聽到有人說他有憂鬱症這件事情了。

我都會問:有看醫生嗎?是醫生說的嗎?有做什麼治療嗎?

後來發現有許多人都是自己講的="=

case 4:

就以發展遲緩來說,

有分為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社交人際、

語言、認知知覺、自我照顧能力等,

有的是某些比較落後於發展里程碑,有的是全面落後,

落後也有程度之分

就算稍微落後,也未必要把孩子叫成遲緩兒

其實有落後就趕快來治療,把握黃金期啊啊啊啊~

不要放棄治療XD 一起加油啊(握拳)

=====

這篇重點感覺很多,

核心就是:

要好好地判斷,不要在真正確認之前就下結論!

而且,過猶不及,

有的人是自己判斷之後"覺得還好"而沒有就醫。

確認後再行動吧!

不然真的容易造成未可知的傷害。

 

正常2   

arrow
arrow

    OT_Je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