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來個直接破題法:

若憑著<一兩種方法>來治理,

就無法感到自由,

也無法順理地治理。

每個當下

都合宜地使用<各種方法>來治理吧!

<鄭明析牧師箴言>

 

這樣大家知道該怎麼選擇了嗎?呵呵

核心就是:時機 & 合宜的各種方式。

 

 

<在最佳時機得到的事物>就是寶藏。

<鄭明析牧師箴言>

 

 

 

近來早療(6歲前)接到兩三個小兒個案,

都是家長發現語言發展比較慢的關係而來就醫,

做了早療聯合評估之後發現其實粗大動作、精細動作、

動作計畫能力、協調、社交技巧等,都有落後。

個案都不是父母自己帶(交給長輩或保母),

(這邊沒有要對長輩們或保母們以偏概全,

說不定父母自己帶的也可能有類似的狀況發生。)

 

整理一下"我看過的"『他人教養』的共通點:

1. 刺激量過低。

(1)語言方面:

比較少跟孩子講話,介紹這個世界,多半是日常生活功能用語,這也常發生在外籍配偶的父母。

→所以這樣的孩子,可能比較會說照顧者熟悉的語言而中文發展較慢

或是整體語言出來的時間比較慢。

然後照顧者的話都會等孩子,也會這樣告訴父母們不要擔心,

說誰誰誰也都這樣,晚一點過一陣子就會講話了。

(2)動作方面:

比較多是放著乖乖地看電視或使用3C產品,

沒有帶著一起玩,最多就是走走路。

→所以這樣的孩子動作的技巧比較少,

反應比較慢,比較不敢嘗試新的遊戲或挑戰。

(3)社交方面:

比較多是放著孩子獨自玩玩具,沒有製造情境或規則,

→所以這樣的孩子來到治療室的時候,

多半都比較自我,想幹嘛就幹嘛,

對玩具的持續度較低,不太會收拾玩具。

2. 飲食問題。

許多長輩或保母會為了讓孩子們聽話乖巧,

糖果、零食、含糖或咖啡因飲料來當作增強物,

造成孩子的注意力較差、情緒較不穩,來治療室的時候比較不受控制。

3. 教養問題。

許多長輩或保母會為了讓孩子們聽話乖巧,就會順著孩子的要求,

有的孩子為了要達成目的會:

跪坐在地上拉不起來、大哭、嘔吐、吐口水、尖叫等,

大人一般都會覺得很痛苦、煩躁、丟臉,

所以會順著他們的情緒威脅,小孩就成功達陣。

---

以上大致是我看過的他人教養的共通點,

但其實很多父母自己帶的也會如此,就給各位當個參考

 

為什麼要提到最近的這些個案呢?

 

因為他們就是"比較不幸運"的那個族群,

 

 

等不到孩子開口說話、等不到孩子說出有邏輯的話,所以送來就醫了。

 

訪談之後發現,除了都有刺激量不足的部分,

還有一個是他們的其他發展都有比較慢

像是比較慢會坐、爬、走、跳,但後來都『會了』

不過經過仔細評估發現,品質跟執行狀況都比同齡的孩子低落。

 

意味著什麼呢?

就是家長觀察的部份實在太過於粗略(rough)

會走會跳不代表做得好,

直到孩子在學校受挫或被老師提醒,才知道孩子的動作表現不佳,

不只是粗大和精細動作,社交情緒人際也是如此。

 

這邊想提醒一下家長的部分是:

 

如果您的孩子曾經都某項或某些部分比較慢,但後來跟上了,

請還是先別放心

一定要找到當初為什麼會慢的原因!!

 

舉例來說,個人體質的話,

有的孩子可能就是肌肉張力較低,所以才會動作發展慢,

這樣的孩子都會跟上里程碑,

但未來極可能會變成姿勢不良、肌耐力差、協調不好等。

如果是上述教養者後天照顧所致,在未來就必須注意了。

而且若孩子是罕見疾病<註>,也有可能是一開始發展都很正常,

可能2-3歲時才會有症狀出來,

類似發展遲緩或是注意力不足,

容易被誤診或是忽略(等待孩子自己好起來的照顧者們)。

若沒有專業人士

(具備相關知識的人,不一定要醫療人士,

但通常醫療人士會比較懂或警醒)發現,

很有可能耽誤治療或是造成遺憾。

 

不過其實有一個族群的孩子是:

不論教養問題、飲食怎樣、刺激量如何,

都可以長得很好XDDD (覺得這才是真幸運,哈)

但這也是看到最後才會知道,未完成總是危險的。

 

=======

回到主題,前面講了一大串,

到底怎麼選擇要去的地方呢?

這個問題跟腳扭到了或落枕一樣,

到底要看中醫?還是去國術館?推拿?整脊?醫院復健科?

原理就是:

 

隨著每個人的處境不同,

「該說的話」不同,

「解決的方法」也不同。

<鄭明析牧師箴言>

 

 

我這邊只能分享一些我看過的案例,

跟職能治療提供了那些服務讓大家做選擇。

 

不是來醫療院所接受職能治療的孩子就是有什麼疾病,

不是去發展中心、潛能開發機構的孩子就是沒有疾病。

 

再次申明:

兒童早療、聯合評估,

沒有標籤與汙名!

 

要是真的有所疾患的話,也不會因為沒有就醫診斷而讓疾患不存在

 

來醫療院所做早療的好處是:

如果真有什麼疾患的話,醫療資源較好整合,

畢竟醫療人員對這塊比較警醒,被耽誤的機率較低。

所以,只要選擇:

可以『正確地』找到『孩子的問題"來源"

並且給予『有效的』幫助的地方即可。

 

要先看「問題」再給予「答案」。

如果沒有看「問題」就給予「答案」,

所給的「答案」就無法成為「答案」。

<鄭明析牧師箴言>

 

 

 

來我這邊的孩子也有接受過其他人做職能治療

或去自費的發展機構一段時間,卻進步有限的。

 

若以「自己的立場」思考,

就無法理解「對方」。

<鄭明析牧師箴言>

 

因為我不知道其他人、其他地方在做些什麼,

(確實是不方便評論,我想其他專業也不知道我們在幹嘛XD)

所以無法給予客觀的建議。

 

 

結論就是:

不要設限,

不設限醫療院所或機構或中心,

(為了孩子好,就算有標籤也不要怕,重點是根本沒有XD)

不設限職能治療師或特教老師或什麼師,

(同一種職業也有優劣之分,重點是要選對人XD)

 

選擇適合的人事物,好好地幫助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前後呼應法:

 

若憑著<一兩種方法>來治理,

就無法感到自由,

也無法順理地治理。

每個當下都合宜地使用<各種方法>來治理吧!

<鄭明析牧師箴言>

機構  

=======

<註>罕見疾病舉例 (長知識一下)

1.兒童崩解症(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 , CDD)

兒童出生後到3~4歲期間各項發展正常

發病後:

智力崩解,逐漸變差;

生活自理能力崩解,本來已經學會,突然又隨地大小便;

動作崩解,動作遲鈍;

語言崩解:仍能回答,但是講得很少。

神經系統出現障礙:常常有癲癇症狀,偶而出現幻覺、幻聽。

自傷行為。心情明顯變化、喪失語言、各項能力退化,很少能恢復。

 

2.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

在此症有個是"嬰幼兒後期"的形式,

這是最常見的病發期(佔病症人口的50-60%),

受感染的嬰幼兒在出生第一年後行走困難,

病發期通常分佈在出生後15-24個月之間

發病症狀包括肌肉萎縮及無力、肌肉強直、

發育遲緩、視力逐漸喪失、導致失明、

抽搐、吞嚥障礙、癱瘓和癡呆。孩子可能會轉為昏迷。

未及時治療,多數患有這種形式的孩子會死於5歲左右,通常會更快。

 

 

arrow
arrow

    OT_Je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