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 你重視<結果>?還是重視<過程>?(1)

文中提到:

『為什麼要檢視自己是哪種類型呢?

其實是想聊在臨床治療當中非常之常見的兩個狀況:

(1)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處理訊息或反應)

(2)平常教養過程太強調結果。(分數、排名、動作快慢)

 

這篇先講第一個狀況(第二個下篇說)

所以這篇續集就是要來講第二個~

 

 

臨床個案:

一個小學三年級注意力不佳的男孩,

在經過兩個月一週一次的職能治療後,

我才觀察到讓他注意力不佳的"主要"原因是:

<結果論>下的焦慮。

 

孩子在治療室裡面,

完全記得複雜的遊戲規則、

答對所有要求要記憶與注意的考驗、

動作流暢、又能在稍微忘記時,

使用策略自我提醒。

相較於兩個月之前那個

『簡單規則都要講好幾遍還忘記、連幾種顏色都記不起來、

粗大動作協調差又不敢玩、

肌肉力量差到仰臥起坐一下都無法』的男孩,

真的進步很多!

 

他卻因為最後一個步驟當中的幾個沙包

沒有準投到桶子裡,

就跟我說:

『自己很爛、什麼都不會、這個遊戲好難,我不會。』

而且還是會在某些活動"開始前"說很難,他不行。

 

 

訪談之後發現,

他母親最關心的話題大致上是:

『考試幾分、作業有沒有甲上星、

數學又錯了幾題、英文這麼簡單還是考不到一百分。。。』

---

媽媽向我表示:

『我不在乎小孩要考到多好,只要<過程>盡力就好,

但考試這麼簡單還粗心,怎麼可以?

根本就是過程沒有仔細才會這樣!

作業沒有用心寫才會無法甲上星!

根本就是過程沒有做好才會這樣!』

 

 

大家覺得這題怎麼解呢?

 

我們從小學習數學、物理、化學,

背了很多公式,算了很多應用題,

過關斬將唸完了大學。

 

到底是小孩不用心、不努力?

還是父母親其實講的也沒錯呢?

 

我們究竟該怎麼看待這個事件呢?

 

沒有標準答案,完全看立場。

所以各位不妨思考看看囉。

 

 

若家長沒有求救,

我可能會稍作提醒來看看家長反應,

他們沒有想要聽的話,我

就會當成"家務事",讓他們自己處理。

 

不過,

好險這位母親在這些來治療的日子中

有感受到孩子來治療後的進步,

所以還算願意聽我的建議,

也謙虛地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有需要改變的地方,

如此這般,我才有介入的機會。

因為想到了下面這個箴言,

正好跟我想要說的方向相同:

 

若在「過程中」沒有享受樂趣

就很難到達「目的地」。

有些東西是在「過程中」得到後就會結束

有些東西則是到達「目的地」後才能得到的。

所以不要認為

只有在「目的地」才會得到一切,

「過程中」也要喜悅、感謝並快樂

<鄭明析牧師箴言>

 

 

於是,我就把這個概念跟這位媽媽說了,

孩子之所以在我這邊進步,

日常生活也開始表現好的原因是:

一方面好玩有趣(playful),治療過程開心,

一方面又是Just right challenge(最適挑戰),

<↑上篇你重視<結果>?還是重視<過程>?(1)有提到>

 

加上我治療時也不斷看<過程>給予肯定,

並且教導過程中什麼環節的加強,會影響到<結果>,

讓孩子判斷並決定後,自己主動練習如何達成目標。

因此需要加強的部分進步了,

<結果>的表現也隨之進步,當然會有自信又開心啊~

===

每個人、每個孩子都是特質的

把他們當成『王』一般珍惜並對待,讓他們動起來實踐。

因為開心,飛起來就會做得好XD

 

 

因為我是人,不是神XD

所以無法完全瞭解每天來治療的每個孩子及家長,

而且許多家長也表示無法完全瞭解自己的孩子。

 

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不停息地觀察,

不停息地從小地方、各種地方治理孩子

,珍惜他們寶貴的部分

其實孩子們都很銳利的、很敏感的,

只要我們大人以著良好的人格

適合的方式來仔細引導的時候,

治療的成效,就幾乎是立竿見影。

 

===

只是身為照顧者跟治療者,自己也必須要健全XDDDDD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

大人們、指導者們,我們一起咬牙共勉(淚)

 

 

即使是<小事物>,也是在邁向目的的過程中

就會開始有樂趣。

這樣就會從百分之一開始,一點一點地成就。

做的過程中會產生自信感,

因此就算沒有自信也還是要去做

並非平白無故就能提升層次。

反覆地全力以赴來經歷「嘗試錯誤」的過程。

這樣層次才會變高。

<鄭明析牧師箴言>

過程2  

 

arrow
arrow

    OT_Je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