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想標題都要想好久,希望有引人入勝XD


近來在臨床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即便我每次都鞠躬盡瘁地告訴家長該怎麼教導他們的孩子,

但家長們給我的結論都一樣,就是:

『所以您覺得我現在到底該怎麼教導他呀?』

『所以您覺得我現在到底該怎麼教導他呀?』

『所以您覺得我現在到底該怎麼教導他呀?』

。。。。。。。

哇,對我來說真的是晴天霹靂欸,

那先前的對話到底進入了什麼次元?

(又不是通訊軟體還可以找對話紀錄以示我的清白,根本船過水無痕嘛...)


後來推論第一個原因是

家長沒有記錄下來。

可參考這篇→[就醫指南] 如何成為小兒治療師喜愛的照顧者

拜託不要覺得上面這篇文章跟您沒關係,

這真的大大地決定了您來找我這趟的C/P值呀!

都花了時間、排假、請假、調班、

開車搭捷運騎機車辛苦地把孩子送來找我,

結果因為自己沒認真聽或沒紀錄職能治療師的回饋,

以至於回家想不起來去找我幹嘛、

覺得沒收穫、覺得小孩怎麼還是這麼歡,etc.

最後告訴我,

職能治療好像沒什麼用。。。。。。。(說教結束)




第二個原因是:

家長聽話的習慣不同。

1.有的家長希望可以聽核心、摘要重點、條列式,這樣他就瞭解了並且可以活用,

過度舉例說明反而太侷限他的思考,以為只能這樣做,不敢去類化,怕做錯。


2.有的家長卻相反。講核心、大原則這種,他聽不懂,不知道怎麼運用,

一定要鉅細靡遺地舉例,越多越好,他只要照做就好,不想去想太多應用。

要是我沒抓好家長聽話的類型,兩種講反的話,就會出現上述的鬼打牆事件。


在此也呼籲一下家長們,若你去找職能治療師的時候,

不妨可以告訴他們您是屬於哪種類型?這樣可以更有效率地溝通唷。




回到本文。

不論是什麼方法、什麼症狀,想要輕鬆地"治理"孩子的話,

核心都是"想法",

一定要把好的想法注入到孩子的腦中!

(講完核心了,但沒人知道怎麼實踐XD)

<目的>若清晰,

『想法』就會變得清晰,

『行動』也會變得清晰。

<鄭明析牧師箴言>


在腦部的認知功能裡,

跟『後天環境』有關的大概有:

紀律、生活的記憶(地點、順序等)、時間管理、

語言學習、文字的閱讀與書寫、

抽象的概念(如孝順)及邏輯思考、社會互動(溝通、禮貌等)。

這些部分都是家長關心的,

孩子也常因為這些表現不佳而被送來找我們。


我常會跟家長說,

最漂亮的治療就是:

『企圖心』,也就是『想做的心』!

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能力之後,

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使用,

這就是想法的重要。

有人就會問了:

『那到底怎麼輸入好的想法呢?』


<想法>是觀念,

要去做

才能生出『實體』。

<鄭明析牧師箴言>


方法就是:

我們要讓孩子擁有成功經驗,

要把好的行為保持住並且自動化,

不好的行為不要去接觸,利用外在經驗整頓大腦神經,

我們稱之為synaptic pruning (突觸修剪),

只要"讓經驗重複"出現,就可以讓大腦的整合"穩定",

所謂穩定,就是可以自我監控的意思。




但是在穩定之前,

他們的內心及行為會因為各種風吹草動而像煎餅一樣翻來翻去,

一下這樣一下那樣,

請父母親或照顧者不要就此覺得:

『原來孩子的個性就是這樣啊,

以後這樣我就知道了,我要按照他的特質個性來對待他。』

拜託拜託,

腦還在成長,還有機會(所以要推廣早療),

若您們真的這樣放著不管的話,

之後就會越來越難處理的!

不是等出了問題、孩子跟自己吃了苦頭才要管理,

而是立刻管理吧!


哈哈哈,大家看到這邊還在嗎?

有沒有睡著?還是按了返回鍵離開了?

所以看看標題:您今天『孟母三遷』了嗎?

意思就是,

您今天有為了給孩子『好的想法』

而去嘗試改變身旁人、事、物的環境或是自己的態度嗎?

一旦讓大腦神經穩定,這就會成為孩子的『想法』,

之後一切就會『自動化』,

而您就從此不需要在一旁服事、叮嚀、諄諄教誨或咆哮 :p




重點是:

這個方法連腦已經僵化的大人都可以用喔!

我們還有救der!(淚)

我們還有救der!(淚)

我們還有救der!(淚)


大家不要放棄自己啊XDDDDD




arrow
arrow

    OT_Je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