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週,有一個媽媽在孩子治療過後來跟我感謝

由於搭配並徹底執行了我給的回家功課,

即使孩子已經小學三年級,

但短短不到兩週,專心度提升、體力進步、

重點是比較開心

還因為訓練到了核心肌群

而"瞬間"學會了好幾個月都總是沉下去"仰式",

而且,孩子為了要能夠來找我治療,

功課也努力地快速完成

媽媽整個覺得amazing,不斷跟我道謝,直呼神奇。

對症下藥的部分我下一篇聊XD

重點是,想要立竿見影,

就要參考我們專業人士的話,拜託!!

小孩很快

慢的、耳朵硬的都是照顧者(大人)="=

 

 

其實,他的小孩很焦慮(當然還有其他身體因素影響),

總總原因造成他整個人注意力不集中,

他的焦慮來自於各方面表現不好

很大的來源也是爸媽。

我告訴這位媽媽說:

 

『你的孩子很焦慮,你知道嗎?』

 

媽媽說:

『我知道阿,所以我只要求他最基本的,

我也不要求他要像你們一樣考台大或賺多少錢,

我只希望他就順順地念書、然後健康、正常、平穩、平安地長大,

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可以照顧自己就好,不一定要結婚或奉養我們。

這樣的要求應該還好吧?』

(大家覺得咧?)

 

 

 

我幽幽地說:

『那,快樂呢?』

 

 

 

『你好像沒有把"希望他快樂"這件事情放在裡面欸?  有嗎?』

 

媽媽聽完,看著我大概有五秒說不出話,

然後好不容易從喉嚨裡擠出一句:

『唔,我忽略了。』

 

然後接著又是一陣道謝,

說感謝我如何地點醒她,來這邊找我真好,之類的話,

又說真的是大人的問題

讓自己的小孩變成這樣她很自責balabala。

 

 

這個時候如果我把話講完,

就只是一些說教,然後讓人不想繼續看

所以,我留下空白,讓你們去想。

 

如果只想著一個部分就去做,

一定會在

相對的另一方面

產生問題而遭害。

 <鄭明析牧師箴言>

 

 

這邊跟大家說明一個概念,就是:

正常(normal)與不正常(abnormal)

 

其實在小兒或是成人的精神、心理狀態,

沒有什麼所謂"正常與不正常"唷。

為了醫療及專業間溝通方便,

各種疾病是有制定診斷標準

但還是無法很精確地量化程度。

 

所以,我們醫療人幾乎不會說這個人(或小孩)是正常或不正常,

一般會以統計學的常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來區分為

典型(typical)跟非典型(atypical),

在平均值加減兩個標準差內

我們會稱之為"典型"(也就是95%的人,俗話會說他正常),

剩下的5%會稱之"非典型"(就是所謂的不正常)。

 

 

但在這95%裡面的人當中,有程度上的不同、各面向上的不同,

充其量只能說,

我們在這個社會規範下,可以不至於脫序到影響別人

 

若對社會或他人有不好的影響或危害的人,

就會說他的某方面,非典型了;

多半我們當中,

自己或他人只是稍微造成別人的困擾或不悅(哈哈),

表示你或我或他,可能偏離了零點幾個標準差。

 

 

食安問題、殺來殺去、酒駕、

社會倫理問題、政治問題、感情問題、金錢問題。

到底,

誰正常?

誰不正常?

誰典型?

誰非典型?

====

我們要希望孩子『正常(或典型)』?

還是要希望孩子可以按照特質,成為『完全』的人 ?

 

 

 

<目的>要確實,

<內心、精神、想法>才會確實,

因此<生活>才會確實。

 

應該要定下<目的>並實踐,

<內心、精神、想法>才能確實地活動,

<身體>也才能確實地活動。』

<鄭明析牧師箴言>

 

 

職能治療也是這樣,

看見、發現問題,

根據個案狀況及期待,

訂下長短期目標、治療計畫之後執行。

 

======

來就醫的時候,不妨想想,

 

『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變得怎麼樣?

我希望我的孩子度過什麼樣的人生?』

 

正常1  

 

典型(正常)嗎?

那順便告訴我,怎樣叫做典型(正常)?

我比較好訂治療計畫~

 

有目的,你我的行動才會明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T_Jeong 的頭像
    OT_Jeong

    攝理的職能治療師

    OT_Je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