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到這個標題請別有壓力XD

今天不是要談什麼人生大道理,

只想從臨床職能治療來聊聊

<結果論>與<過程論>

我所接觸過的家長小孩可能不算很多很多,

但千名以上應該有

就以這樣的樣本數來跑個小統計,

其實可能80%以上的家長都是<結果論>,

另外的10%主要是口中強調自己主張<過程論>,

但根本還是在看<結果>,

剩下10%就是特殊個案

(像是放棄型、結果過程都不想管型、聽天由命型等等等)。

 

 

兒童職能治療裡面的話,是屬於什麼呢?

 

 

 

 

應該是:

重視<過程>也重視<結果>。

 

哈哈,我等一下要被揍飛(準備逃XD)

因為那80%+10%的家長們要跑來argue說:

『我們也是這樣啊!

我們也很看重<過程>阿,

<結果>是<過程>累績下來的呈現呀,

怎麼說我們是<結果論>呢?』

 

 

並非只有<目的>是好的,

<過程>也是好的。

但整體來說,<目的>必須要好才行。

這麼一來,才能有希望地度過『過程』並實踐。

<鄭明析牧師箴言>

 

 

<目的>要訂得好,

然後<過程>不管怎麼樣都是『好的』

(意即沒有在判定過程是好或不好的意思,全部都是好的,all good)

 

之後就有希望地看著這個過程,去經歷它,時時調整它,

確保它在朝向<目的>的路上,開心地實踐。

至於<結果>就是水到渠成。

 

 

前面的不負責分類,

只是想深刻一點讓大家可以好好檢視一下自己是那一種類型,

 

<結果>

會因著<開始>與<現在自己的行為>

而形成。

 <鄭明析牧師箴言>

 

為什麼要檢視自己是哪種類型呢?

其實是想聊在臨床治療當中非常之常見的兩個狀況:

 

(1)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處理訊息或反應)

(2)平常教養過程太強調結果。(分數、排名、動作快慢)

 

 

先講第一個狀況(第二個下篇說)。

 

常有大人是很用心地陪著小孩寫功課或做事情,

但當小孩稍微寫錯或動作不對勁,

就會發出"哼(上揚)"的聲音、

或直接糾正(這個要這樣才對,你這樣不對,把拔教你)、

或講道理(馬麻不是跟你說過要怎樣怎樣嗎?你那個怎麼這樣啊?),etc.

 

此時應該有人會問:

『不是有說過要直接糾正嗎?不然小孩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欸!』

 

嗯,對,所以我才不想講這麼多

 

請見之前文章→

Client-centered therapy--為什麼我總是沒有說完治療方式?

 

因為一切策略完全都是

因情境、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制宜!!

根據這些變因來好好地運用環境及時機來教導,

甚至讓他們印象深刻到一次就形成正確的觀念,

就是一個成功的指導者了。

 

簡單來說,

就是『看狀況』啦!

(怎麼"看狀況"就是職能治療師的專長啊)

 

但太多人就是『同一個原則走到底』或是『不會拿捏』,造成:

等待就等過頭,錯過時機;

以為自己是及時教導,卻是剝奪了孩子去反應與思考的機會。 

 

 

 

我有一個小學二年級的男生case,

因為有讓媽媽進來治療室當中,

觀察到他們的互動就是:

小孩一個動作不對,她就會出聲或出手,

變成小孩根本沒有思考自己下一步要怎麼辦或怎麼解決問題,

反正媽媽會持續地說

然後他就變成沒有太集中於活動當中、

常常恍神放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我建議媽媽先觀察孩子表現為主,

需要開口時由我來說,

請媽媽看看我都什麼狀況才開口。

 

 

上課一個多月之後,

孩子活動參與的主動性增加,

開始會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等答案,

有些東西或步驟忘記了,

漸漸能提醒自己想起來(使用認知治療),

然後喜歡來找我上課。

 

這位媽媽給予孩子反應跟嘗試的時間太短太少(因人而異),

剝奪了孩子學習跟大腦反應的機會,

然而這樣治療之後,加上家長有"稍微"搭配,

小孩確實走在進步的道路上。

 

急躁地達成希望,

<過程的希望>就會擦身而過

<目的的希望>也無法好好達成。

<鄭明析牧師箴言>

 

 

兒童職能治療師(我),會在過程中觀察表現,

不是用是否"認真"、"盡力"帶過,其中包含:

思考過程、問題解決過程、各種情緒反應、

肢體的動作是否透露什麼訊息(如焦慮、緊張不安)、

肌肉力量、全身協調、手眼協調、視知覺能力、

感覺統合是否影響、社會心理、動作及其他發展問題,etc.

 

如果這些東西,身為父母、教養者、指導者、老師等人,

沒有一併考慮進去的話,

看到的<過程>,其實根本是<結果>

覺得孩子<過程>不夠盡力,

其實那是因為上述的原因沒有考慮造成的<結果>。

=======

 

職能治療師(我)會看孩子從事活動的過程中:

哪些變因有影響?

影響程度如何?

一個一個過濾及處理之外,

也給予孩子適度的時間去思考、嘗試、挑戰,慢慢地提升能力。

這句超讚

  

 

並非平白無故就能提升層次。

要反覆地全力以赴

來經歷『嘗試錯誤』的過程。

這樣層次才會變高。

 <鄭明析牧師箴言>

 

就是另一個職能治療的奧義

『Just Right Challenge』(最適挑戰)。

所以,我會看著這些<真的過程>的進步,說孩子進步,

而不是只看他表面呈現或最後呈現的<結果>來定義他的進步與否。

然後常有爸媽就會說:

『我覺得做這麼久職能治療復健,小孩好像沒有進步很多欸。』或

『小孩回去還是一樣呀!』或

『怎麼都是老師您才覺得他進步啊?我都覺得還好。』

(我不評論XDDDDDD)

OK,現在大家都比較知道職能治療師怎麼看了嗎?

 

 

 

 

 

雖然治療的路很辛苦,

但我(們)會陪伴大家以著喜悅來享受<過程>,

快樂地、努力地達成<目的>的!

 

 

是否有人覺得我這樣講太假呢?

哈哈,不會啦~

因為實在應該好好感謝現在至少有

發達的醫療資訊

越發成熟的職能治療可以幫助您的寶貝呀,對吧?

 (以前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或是沒有咧)

 

職能治療鄭明析牧師三十個論攝理教會    

arrow
arrow

    OT_Je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