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配合時下流行語的聳動標題XD

我卻是真實地從家長口中聽到。

『用打的最快』、

『不打不成器』、

『打了他就知道怕』,etc.

 

 

上一代有的父母還會『授權』給學校老師:

『要是他不乖就盡量打沒關係!』

近代的父母比較多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打』,

若學校老師『體罰』,

家長輕則到學校找老師,重則上媒體、找立委、告上法院。

 

 

如果真的『打』才有用的話,

那職能治療室裡面應該要充滿:

棍子、熱熔膠、皮帶、藤條、愛的大小手、長尺,etc.

(講的好像經驗豐富似的XD)

 

 

可能嗎?

 

而且我們接到的case多半是怎麼『打』也沒用的:

怎麼打也還是聽不懂你講什麼、怎麼打也還是不乖、

怎麼打也還是功課(註1)不好、怎麼打也還是注意力不好、

怎麼打也還是站沒站相、坐沒坐相。

 

 

我們的case當中還有一個大族群是:

照顧者主張絕對不體罰、

要以愛與耐心溝通(有的是真的溺愛或太寵愛)、

讓孩子充分了解並擁有選擇權,

但孩子

還是聽不懂你講什麼、還是會不乖耍脾氣、還是功課不好。

 

身為一個專業的職能治療師該怎麼辦呢?

 

 

<腦的展開體>是『身體』。

因此,如果要看<自己腦的機能>,

就仔細地觀察『身體的機能』吧!

隨著<腦的機能>如何運作,

『身體』也會以相同的原理來運作。

<鄭明析牧師箴言>

 

最近有一個輕微自閉症(ASD)的5歲男孩,

因為幼稚園老師說孩子在學校不專心、

常常講一些跟當下情境無關的話、團體生活比較難適應、

跟同儕之間的相處也不太好,所以媽媽才帶來求診。

 

但訪談之後才知道,

媽媽根本覺得孩子其實『也還好』,

只是有一點難溝通、很難教、語言發展比較不好、

有一些固執跟特殊習慣,所以不以為意,

想說等他長大就會好,要不是學校老師建議的話可能不會求診。

 

爸爸則是因為孩子怎麼講都聽不懂,用打比較快,

所以到後來孩子一般都不讓爸爸碰,除非有玩具或糖果交易。

 

 

由於父母親不夠敏銳也沒有具備相關知識,

讓5歲的ASD孩子承受了許多不必要的壓力及對待。

因為ASD就是(註2)

(1)情境理解有困難(影響口語表達及理解)

(2)行為會有固著性

(3)可能合併感覺統合不佳(可能會有自我刺激或是太過敏感的狀況)、

注意力缺失或發展(動作或認知)遲緩。

 這些怎麼會是用『打』就可以解決的呢?

這些怎麼會是用『愛、耐心與溝通』就可以解決的呢?

 

 

 

人們自己養成不好的習慣

而害自己辛苦,

然後為了脫離那痛苦

而經歷各種辛苦。

<鄭明析牧師箴言>

 

 

 

 打打  

 

  

職能治療師除了專業能力之外,還很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

臨床觀察孩子的行為、加上評估及訪談(家長主訴),

做出適切的臨床推理之後,

選擇合適的方式來對待及教導孩子。

 

必須要以<行動>來教育,

人才會有實體感而得到感動,

不會忘記,而且會去行動。

<鄭明析牧師箴言>

 

 

 

至於,到底要怎麼對待您的孩子?

 

若有疑問的話,

不妨可以請教職能治療師或相關專業人士唷!

 

因為我們畢竟是『人』,

我們都是不同的個體、

來自不同的家庭及生長環境、身心狀況各有不同,

沒有標準公式可以套入得到解答。

 

 

人必須要瞭解,

才能感受『必要性』並實踐。

<鄭明析牧師箴言>

 

 

但這裡可以提供一個想法供參考:

若您目前對待孩子態度或教養方式,

嘗試過一段時間仍無法解決所遇到的問題的話,

先不要歸納成:

『這是孩子天生的個性、喜好、習慣、獨特性。』

而是不妨找專業人士討論看看

是不是有需要調整的部分?

或其實根本有超乎我們想像又有效的方式?

 

 

(註1)這邊提到『功課』並不是主張唯有讀書高,只是診間常見的議題而舉例之。

(註2)ASD即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自閉症光譜疾患),有診斷標準,

可參考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這篇不詳述。

arrow
arrow

    OT_Je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