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有讀者跟我反應說:
無法閱讀太長的文章。
嗯,聽到之後,"覺得被愛"
因為這樣就可以寫短一點了
(不是藉口唷,是顧及大家的需求,哈哈)視狀況隨時調整囉。
--------------------
上一篇
那個1y5m的男孩我還沒聊完,這篇繼續。
根據主訴我就跟媽媽進行了訪談,
一問之下發現孩子在前七個月是由外婆帶,
後面七個月是保母帶,
媽媽正式全職帶他是從三個月前左右開始,
然後就發現孩子越來越失控。
外婆跟保母的照顧風格就是:以生理需求為主,
解決吃喝拉撒睡的問題之後有時跟孩子玩一下,或是放在那邊,
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就開電視(巧X智之類的)給他看,
反正乖乖地不要吵就好。
保母有時候因為要讓孩子安靜,
就會餵食一些高糖高色素的食物,
像是(最近被爆料的統二)布丁給孩子吃,
吃了之後就會乖巧安靜(聽起來好恐怖)
然後爸媽就是下班後才跟孩子相處,也沒什麼跟小朋友玩,
因為自己下班已經夠累了,小孩乖巧不吵就謝天謝地,
遇到小孩亂跑、爬上爬下、拿不該拿的東西時,
爸爸就是發出凶狠的聲音及表情遏止,媽媽則是遙控阻止,
跟小孩說不可以喔,一直講,然後還倒數3。2。1!!!!!
或是"再給你一次機會"這種方式跟孩子互動。
在孩子做出危險動作時用誇張的聲音及表情制止。
在打上面這些文字,
突然覺得回到學生時期要打病歷給臨床老師看的時光(發抖)
職業病:
因為有在帶實習治療師,
所以看到上面的敘述就好想問他們的臨床推理是什麼唷XDDDD
其實職能治療師都會根據個案或照顧者的
主訴、訪談及評估做出臨床推理,
推論個案出現問題的原因之後,
定下治療計畫及programs(很嚴謹的)
評估之後,
發現小孩子的動作發展其實只有delay一點點(慢不到一個月),
語言方面比較慢,社會心理、人際關係、
注意力比較有問題,認知OK,算是好處理的case~
我就簡述一下結果,有些東西我會跳過,
留下一點東西給需要的人來求診的時候問吧XD
=======
1.孩子的照顧者只有顧好生理需求的部分,
沒有給予足夠動作、語言、社交互動上的刺激。
2.看電視不屬於互動。
應該好好地跟孩子對話、玩,給予各種感官上的刺激,
讓孩子在這個關鍵的時期可以因著這些刺激讓大腦成長。
3.人工色素及高糖分會讓孩子容易注意力不佳甚至過動。
(果凍、布丁、飲料、糖果等等)
4.爸媽的教養方式需要調整。
(詳細的之後再講XDDDD 反正就先不要跟他們一樣就對了。)
=======
講一個就好,
1y5m的孩子根本還不知道"倒數"跟"機會"的概念,
也不懂你口語的遙控內容,所以就算是叫破喉嚨也是沒有用der..
剩下的未來都會提到,因為其實很多case都差不多。
我的處理是(因為有些無法以文字描述所以就簡單講),
我給了孩子許多刺激
(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註>),
在安全的狀況下讓他探索治療室,
從他喜歡的部分開始陪他,
之後他還可以跟我玩套圈圈、躲貓貓,
請他幫忙拿什麼撿什麼都超OK,
也沒有攻擊我或是尖叫,而且都在笑。
其實這樣的案例在治療上都不難,
因為孩子正在發展當中,
所以只要外界的刺激改變,他們的腦就會改變,
大人給予什麼他們就會變成什麼。
但大人常會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釋孩子的行為,比如說:
"喔,他就是比較害羞啦。
他就是運動神經比較不好啦。
他就是這樣的個性啦,講都講不聽。
他就是比較愛動啦,男孩子嘛。"balabala
人的身體、腦和內心取決於如何造就,
也取決於如何養成體質。
養成體質的人如同改變構造的人。
這句話在小孩子身上運用,整個非常明顯。
若對孩子無為而治,
說什麼"只要不坐牢就好"這種教養方式,
覺得自己是個民主又open-minded的父母,
到最後,
你的孩子都會有需要你來處理及承擔的問題。
這篇居然變這麼冗長!!!(覺得累了)
下次改進。剩下的我未來會說^_<
<註>前庭覺、本體覺之後會多說明。(有講跟沒講一樣X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