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肌肉張力低』這個主題會分成兩篇來講。
第一篇會介紹肌肉張力、臨床表徵。
第二篇會介紹肌肉低張的成因、影響面向。
大家是否有聽過『肌肉張力』(muscle tone)呢?
在復健科當中,我們還蠻常拿出來講的,
常用來描述中風、脊髓損傷等患者肢體的狀況。
在小兒領域裡,
常見的就是腦性麻痺的個案,
他們的肌肉張力有的過高、有的過低,也有混合型,
再來就是唐氏症的個案,
多半是低肌肉張力(low tone/hypotonia)了。
『剖開』就是<確認、分辨>
『分析』就是<確認、分辨>
一、何謂『肌肉張力』?
(1)在肌肉放鬆時,被被動地拉扯產生的阻力。
舉例來說,
某位中風的患者,若他的患側上肢是肌肉高張的,
就會呈現彎著的樣子,當他放鬆的時候,
我們去拉動他的手,就會有阻力,比較難拉開。
(2)在維持姿勢時,不刻意出力的表現。
舉例來說,若背部肌肉張力低的人,
不刻意出力站著的話,可能會駝背,無法自然地站得直挺。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還是不太瞭解XD
簡單來說,
如果肌肉張力正常的話,
在生活中很多看似沒有什麼的活動,
像是站著、走來走去、維持良好坐姿坐著,
都會覺得無負擔感。
但若是『肌肉張力低』的人,
想要跟肌肉張力正常的人做一樣的動作,
就會很吃力辛苦,耗費能量。
二、臨床表徵
這邊就要呼應主題啦,其實『肌肉低張人』真的很常見欸,
你們看完之後就會發現:
其實我們被「低張人類」包圍了XD
肌肉張力是有位置跟輕重程度之分的。
意思就是有人是局部低張、局部正常,有的人是全身的普遍低張,
然後有程度之分,
一般般低張到嚴重低張都有,要觀察才會知道。
★若肌肉張力低就表示:
肌肉沒有足夠的力量保護關節、
支持骨骼、維持姿勢及其穩定度。
★比較常見的低張部位有:
手、腳、核心肌群(腹肌、背肌、臀肌、大腿肌)等。
1. 手部低張:
容易手痠 / 寫字容易累 / 瓶蓋或罐頭蓋常轉不開 /
打球或運動容易吃蘿蔔乾(挫傷) / 肘關節伸直時超過180度
關節活動度過大等。
2. 腳部低張:
容易腳痠 / 走路很容易累 / 無法久站 /
使用到腳的運動或動作都會容易無力或做不好 /
膝窩容易痛 / 小腿容易靜脈曲張。
★站沒站相:
站著時膝窩會向後頂(back knee gait) /
站著時容易三七步或腳交叉站 /
站著時喜歡靠牆 /
站著時常會靠人或黏在旁人身上(別人可能覺得此人在裝熟),
容易把重量放在別人身上以節省力氣等等。
3. 核心肌群低張:
容易腰痠背痛跟閃到 /★ 駝背 /
站著時會挺出肚子 / 容易中廣身材 / 仰臥起坐做不起來。(如上圖)
★坐沒坐相:
喜歡趴在桌上 / 有椅背就想要靠,靠著也會駝背,然後屁股會向前滑 /
坐時可能會把腳勾在椅腳上 / 需要靠背的墊子才能好好維持坐姿。
舉例到這裡,請問有沒有心頭一緊?XDDD
這些都是我們職能治療師在臨床要判定是否肌肉張力低會看的一些面向,
會再加上臨床的測驗來確認。
不過,只要有家長或個案跟我們抱怨小孩或他本身很容易『累』,
"低張"這個方面就會列入考慮跟觀察的部分了。
下一篇會講肌肉低張的成因
以及除了上述的狀況之外還影響了什麼部分。
大家就會知道低張人或低張孩子的辛酸血淚,
而不會對他們有所誤會。
<確認>如同
『讓人瞭解不懂之處的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