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文章的標題好好笑,應該有家長、照顧者會說:

我為什麼要讓治療師喜愛啊?

                         <謎之聲:你有聽過愛屋及烏嗎?(大誤XD)>


其實這篇是要聊聊:

進入職能治療室之前,應該要準備些什麼?

一個『就醫須知』的概念文章XD

但帶孩子來醫院或診所讓小兒職能治療師介入過的家長、照顧者一定心想,

不就是要準備:

健保卡、少量的零錢、 手機平板或報章雜誌書籍(解悶、殺時間用...),

然後在治療室外面等小孩出來,不就好了嗎?




其實每個醫療院所的規定跟習慣不同,

有些地方會視情況讓照顧者一起進入治療室看或是一同互動,

不過一般來講都是『孩子進治療室,家長在外面等』的模式,

所以照顧者在外面等候的那30-50分鐘,就會找事情做,

比較讓治療師們困擾的就是孩子們下課了,但照顧者不在外面QQ

可能出去逛大街還沒回來,或是辦其他事情...

(有的照顧者還把治療時間當成喘息服務或臨托這樣@@)


若治療師下個時段沒有約診的話倒是可以『稍微』幫忙看一下孩子,

若下個時段緊接著有孩子要上課或有其他事情要做的話,就會造成治療師很大的困擾。

孩子能靜靜地在一旁玩還可勉強幫忙,如果是會追趕跑跳碰的孩子,就真的十分困擾了。




所以,回到主題,

小兒治療師所喜愛的照顧者進入治療室之前,該準備什麼呢?

這裡分為兩個部分講,
(一)第一次來
(二)之後的每次上課。


『接受者』必須時常預備。



(一)第一次來(也就是諮詢或是評估)

其實這邊跟我給民眾一般就醫(或是你要去那邊問事情)的建議會很像,

首先我會希望作好準備再去,尤其是當您去的地方是需要推理的。

提供幾個來『小兒職能治療門診』 之前一定要準備的選項,

而且最好寫在紙上(或記在手機裡)帶著看。

(1)為什麼要帶孩子來?

(2)您所觀察到的孩子的狀況?
包含動作發展、認知、語言表達或理解、情緒、自我照顧、
特殊行為或習慣(注意力、過動)等的描述。

如果能詳細一點更好。
像是發展慢多少?(這可以上網查找比對)
認知怎樣慢?注意力多不好?( 一件事情做多久會分心?)
在何種情境下會有特殊行為或表現?
強度如何?
是否因著人事物的環境而不同?

若有學校老師所反應的內容,也希望能夠鉅細靡遺一點,
如果只給我一句:
『老師說孩子在學校都不專心,請我們帶來醫院檢查。』

我就。。。。。。。
還是會很有耐心地問:
『怎麼說呢?是看到什麼情況才這樣嗎?』
可以把上述的內容問老師,得到具體的描述記錄下來。

(3)您針對您觀察到的情況,做了什麼處理?或是都怎麼反應?

(4)剩下的相關資訊。
像是
出生史
(幾個月產、出生多重、特殊疾病、服用藥物、家族當中是否有其他人這樣);
日常生活作息
(幾點睡覺跟起床、平常都吃些什麼、食物的喜好、
主要照顧者是誰、一天的時間分配)


原因:為什麼要準備這些資訊呢?

因為,要是您不準備的話,我還是會問XDDDD

而且有準備的話,可以更全面地思考及回憶,

不會因為現場看到治療師太緊張而臨時想不到或是要想很久。

臨床推理的過程當中,

照顧者(家長)的主訴(subject),是重要的資訊,越齊全越好,

而且若您事先準備,

我就可以在聽的當下更好地進行臨床推理,再問您的問題也可以更精準唷。


事先瞭解很重要。
事先行動也非常重要。


(二) 之後的每次上課

( A)小朋友的部分:

大概就是先上好廁所,不要一吃完東西就進來,

因為可能會有大動作的遊戲,擔心孩子會反胃嘔吐。

(B)照顧者的部分:

(1)帶孩子進來之前,

盡量不要做太多的描述或解釋,不要幫治療師營造什麼有的沒的氣氛,也不要給治療師什麼order(命令)。

例:跟孩子說:

『等一下進去要聽老師的話知道嗎?下課要是老師跟我說你不乖的話,你回家就知道了!』


『等一下進去你要是不乖的話,老師會打你或是把你關起來喔!知道嗎?』


 一開門就跟治療師說:

『老師,等一下那個XX要是乖的話,你讓他玩一下盪鞦韆啦!』

然後不等治療師回應,立刻搶拍跟孩子說:

『我跟老師講好了,等一下你乖的話老師會讓你玩盪鞦韆喔!』




◎職能治療師有話要說:

因為照顧者多餘的前言鋪路,

有可能會造成孩子在情境下的表現不自然,而讓治療師無法好好觀察。

孩子聽話或不聽話,是否遵守治療室規則,都是我們要處理的面向,

並不是求大家相安無事,和平又開心地玩一場遊戲後回家。

對治療師有需求想提出,可以私下討論,

但若直接跳過治療師跟孩子做好約定的話,

會讓我們不好處理或是要做更多處理,並非不通情理。


要教導<責任分擔>,
讓人主動去做。


(2)這一點就因治療師而異了。
這裡就以我個人觀點做分享,以供參考。(但強烈建議一定要做XD)

(a)我會希望家長能跟我討論孩子的狀況

而非只是治療結束後由我來陳述孩子表現。

比如說:

可以討論上次我所給予的建議,照顧者執行時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

孩子這週在家、在學校的所有表現如何?進退步多少?何種進退步?

照顧者或師長是否發現什麼不同?或甚至是否都沒有改善?

如果能在治療前跟我稍微討論的話,我就可以在治療過程中設計情境來double check;


如果是在治療後討論的話,我就會針對討論的項目,

以我剛才治療的觀察來做解釋,並且看看是否要調整教養的建議。


這樣是不是比起聽治療師報告剛才治療孩子的表現如何好多了?




有些醫療院所的時間可能抓比較緊,

造成治療師跟照顧者之間無法有很充分地對話時間,

這點是有一些可惜,但都可以想辦法解決的。

其實照顧者跟孩子的相處時間比治療師多,

所以在孩子的治療及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因子,

通常照顧者的照顧、觀念、執行跟對待都變得合宜(適合孩子的意思)的話,

孩子的進步與改變都會蠻快的。


(b)所以如果是我治療的個案,

我會希望照顧者不要在意『孩子在治療室裡上課』的時間

而是要去看看這個治療師怎麼觀察、評估及如何跟照顧者溝通、討論,

然後是否有好好地跟照顧者對話。

因為就會有照顧者認為孩子的『治療時間』就是30-50分鐘,

其他對話時間都是『下課時間』,並說:

『欸?今天怎麼只上這樣就下課啊?老師跟我講話的時間還比較多?』

殊不知其實是照顧者比較有問題XDDD (逃走)


有的地方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只好把孩子的『治療時間上滿』,

而壓縮跟家長對話的時間(其實那應該是治療師上廁所、喝水、換場佈的時間)。

雖然治療師能給時間是固定的,

但可以彈性地分配使用,讓照顧者跟孩子來這一趟能發揮最大效益。



(c)準備紙筆或可以記錄的工具。

以我將近十年的臨床觀察,幾乎沒有照顧者把跟我對話的內容記錄下來,

幾乎沒有!

光是我自己講完就會忘記了,何況是只用聽而已的照顧者呢?

所以下一次來的時候,通常照顧者都沒有什麼要跟我說的,

或是跟我說:『我覺得小孩好像沒什麼改變或進步欸。』

是阿,沒錯,根本可以預期=_="

因為你們差不多都忘記上次我講什麼,回去要注意什麼、要做什麼,

所以沒有成果可以討論,只能變成我再講好幾次,講到你們記得為止,

就會浪費好幾週的時間啊。


盡到責任,
就會有所得。




結論:

職能治療師也是一般人

沒有太強大的第六感、預知能力或超能力,

只是具有臨床經驗跟一些書本知識的醫療人員,

進行臨床推理時需要:

照顧者主訴、設計活動評估觀察、跟過去經驗及醫學知識來推論,

之後根據推論選擇治療及對待方式來嘗試。

每次每次都是這樣,

家長不能認為只要將孩子放進治療室, 

之後就等待治療師開門把一個乖巧專注的孩子送出來!

這是一起努力的過程,

職能治療師(或是我本人)會好好地跟您討論並且想辦法解決您跟孩子的困擾的,

但,

請準備好,

跟我(們)一起討論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T_Jeong 的頭像
    OT_Jeong

    攝理的職能治療師

    OT_Je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