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想標題都要想好久,希望有引人入勝XD
近來在臨床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即便我每次都鞠躬盡瘁地告訴家長該怎麼教導他們的孩子,
但家長們給我的結論都一樣,就是:
『所以您覺得我現在到底該怎麼教導他呀?』
『所以您覺得我現在到底該怎麼教導他呀?』
『所以您覺得我現在到底該怎麼教導他呀?』
。。。。。。。
哇,對我來說真的是晴天霹靂欸,
那先前的對話到底進入了什麼次元?
(又不是通訊軟體還可以找對話紀錄以示我的清白,根本船過水無痕嘛...)
後來推論第一個原因是:
家長沒有記錄下來。
可參考這篇→[就醫指南] 如何成為小兒治療師喜愛的照顧者
拜託不要覺得上面這篇文章跟您沒關係,
這真的大大地決定了您來找我這趟的C/P值呀!
都花了時間、排假、請假、調班、
開車搭捷運騎機車辛苦地把孩子送來找我,
結果因為自己沒認真聽或沒紀錄職能治療師的回饋,
以至於回家想不起來去找我幹嘛、
覺得沒收穫、覺得小孩怎麼還是這麼歡,etc.
最後告訴我,
職能治療好像沒什麼用。。。。。。。(說教結束)
第二個原因是:
家長聽話的習慣不同。
1.有的家長希望可以聽核心、摘要重點、條列式,這樣他就瞭解了並且可以活用,
過度舉例說明反而太侷限他的思考,以為只能這樣做,不敢去類化,怕做錯。
2.有的家長卻相反。講核心、大原則這種,他聽不懂,不知道怎麼運用,
一定要鉅細靡遺地舉例,越多越好,他只要照做就好,不想去想太多應用。
要是我沒抓好家長聽話的類型,兩種講反的話,就會出現上述的鬼打牆事件。
在此也呼籲一下家長們,若你去找職能治療師的時候,
不妨可以告訴他們您是屬於哪種類型?這樣可以更有效率地溝通唷。
回到本文。
不論是什麼方法、什麼症狀,想要輕鬆地"治理"孩子的話,
核心都是"想法",
一定要把好的想法注入到孩子的腦中!
(講完核心了,但沒人知道怎麼實踐XD)
<目的>若清晰,
『想法』就會變得清晰,
『行動』也會變得清晰。
<鄭明析牧師箴言>
在腦部的認知功能裡,
跟『後天環境』有關的大概有:
紀律、生活的記憶(地點、順序等)、時間管理、
語言學習、文字的閱讀與書寫、
抽象的概念(如孝順)及邏輯思考、社會互動(溝通、禮貌等)。
這些部分都是家長關心的,
孩子也常因為這些表現不佳而被送來找我們。
我常會跟家長說,
最漂亮的治療就是:
『企圖心』,也就是『想做的心』!
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能力之後,
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使用,
這就是想法的重要。
有人就會問了:
『那到底怎麼輸入好的想法呢?』
<想法>是觀念,
要去做
才能生出『實體』。
<鄭明析牧師箴言>
方法就是:
我們要讓孩子擁有成功經驗,
要把好的行為保持住並且自動化,
不好的行為不要去接觸,利用外在經驗整頓大腦神經,
我們稱之為synaptic pruning (突觸修剪),
只要"讓經驗重複"出現,就可以讓大腦的整合"穩定",
所謂穩定,就是可以自我監控的意思。
但是在穩定之前,
他們的內心及行為會因為各種風吹草動而像煎餅一樣翻來翻去,
一下這樣一下那樣,
請父母親或照顧者不要就此覺得:
『原來孩子的個性就是這樣啊,
以後這樣我就知道了,我要按照他的特質個性來對待他。』
拜託拜託,
腦還在成長,還有機會(所以要推廣早療),
若您們真的這樣放著不管的話,
之後就會越來越難處理的!
不是等出了問題、孩子跟自己吃了苦頭才要管理,
而是立刻管理吧!
哈哈哈,大家看到這邊還在嗎?
有沒有睡著?還是按了返回鍵離開了?
所以看看標題:您今天『孟母三遷』了嗎?
意思就是,
您今天有為了給孩子『好的想法』
而去嘗試改變身旁人、事、物的環境或是自己的態度嗎?
一旦讓大腦神經穩定,這就會成為孩子的『想法』,
之後一切就會『自動化』,
而您就從此不需要在一旁服事、叮嚀、諄諄教誨或咆哮 :p
重點是:
這個方法連腦已經僵化的大人都可以用喔!
我們還有救der!(淚)
我們還有救der!(淚)
我們還有救der!(淚)
大家不要放棄自己啊XD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