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小短片覺得十分有趣,有點kuso但很耐人尋味,
其中一個經典台詞就是這篇文章的標題:『他只是個孩子呀~~~』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個有什麼感覺呢?
不論在路上、親朋好友或是治療室當中,
不乏可見類似這句台詞的言語或情境出現,
彷彿"孩子"的身分就是一張免死金牌似的,
各種標準好像應該因此放寬許多,
有的甚至包容程度大到看起來很像『姑息』。
有些大人是覺得:
因為孩子"還小",所以會"不懂";因為"不懂",所以就不跟他們計較了。
但有個神奇的盲點,就是:
孩子在父母眼中,似乎永遠都"還小",都是"孩子"的感覺。
社會新聞當中,時不時會看見『他只是個孩子呀~~~』的橋段,
成年的孩子犯錯了,父母卻想來扛,只因為『他只是個孩子呀~~~』。
大腦的認知發展程度確實跟年紀有關,
掌管理性與決策的前額葉皮質也要到25歲前後才會趨於成熟,
但這不代表我們就必須要等到大腦完全成熟再去練習、認識、了解如何判斷是非對錯吧?
孩子有孩子該知道的事情,
而且若我們大人不教他們的話,孩子怎麼會知道呢?
這樣下去,孩子真的就會一直『只是個孩子呀~~~』
不論年紀大小,真的都要好好<思考>才可以。
如果等到年紀更大才想改,就會更難改五倍、十倍、二十倍。
因為年紀一直變大,所以非常難改。
要堅決地下定決心,改正「錯誤的想法和行為」才可以。
<鄭明析牧師箴言>
無傷大雅的童言童語的確很可愛,
但身為養育孩子、教導孩子的大人們,
一定要懂得讓孩子知道該知道的,
因為他們幼小的心靈會按照大人教導的那樣去認知這個世界,成為他們的價值觀,
就算他們還無法完全了解,
我們該做的還是要做(前提是大人本身的觀念一定要OK)
多多練習就能抓到感覺的!
原則就是:提早教導、多多教導、持續教導。
應該要教導<該做的部分>。
越大的人物越要從小教導、養育。
<鄭明析牧師箴言>
不論是生活常規的建立、人際互動的禮貌與默契皆是如此,
如此一來,
人際與家庭關係的衝突會減少,將來社會適應的能力會比較好,
更能具備與人和睦的能力,身心狀況也會跟著好唷。
附上小短片的連結XD:『他只是個孩子呀~~~』